劳动者劳动者上岗前职业卫生培训健康中国 职业健康先行目 录一 . 概念及名词解释二 . 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类别三 . 噪声的分类、危害及防护措施四 . 职业禁忌症五 . 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警示标识六 . 职业病防护用品的选择和使用七 . 职业健康监护的目的、程序、主要内容(一)什么是职业病 职业病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经营组织等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在职业活动中,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因素而引起的疾病。一、概念及名词解释 构成《职业病防治法》所称的职业病,必须具备四个要件:① 患病主体必须是企事业单位或者个体经营组织的劳动者;② 必须是在从事职业活动的过程中产生的;③ 必须是因接触粉尘、放射性物质和其他有毒、有害物质等 因素而引起的,其中放射性物质是指放射性同位素或射线装置发出的 α 射线、 β 射线、 γ 射线、 χ 射线、中子射线等电离辐射;① 必须是国家公布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所列的职业病损。② 在上述四个要件中,缺少任何一个要件,都不属于本法所称的职业病。一、概念及名词解释(二)什么是职业病危害职业病危害是指对从事职业活动的劳动者可能导致职业病的各种危害。(三)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那些职业病危害因素包括:职业活动中存在的各种有害的化学、物理、生物以及在作业过程中产生的其他职业有害因素。(四)职业病是如何发生的劳动者接触到职业病危害因素,并不一定就会发生职业病。造成职业病发生必须具备一定的作用条件,同时受一定的个体危险因素的影响。其中作用条件包括:接触机会、接触方式、接触时间和接触的强度;个体危险因素包括:遗传因素、年龄和性别的差异、营养缺乏、其他疾病和精神因素、文化水平和生活方式或个人习惯。一、概念及名词解释(五)职业有害因素的来源生产工艺过程、劳动过程和工作环境中产生和(或)存在的,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安全和作业能力可能造成不良影响的一切条件或要素 , 统称为职业有害因素。职业有害因素是导致职业性损害的致病原,其对健康的影响主要取决于有害因素的性质和接触强度等。职业有害因素按其来源可分为三类:1.生产工艺过程中产生的有害因素 ①化学性有害因素 : 包括生产性毒物和生产性粉尘 ;②物理性有害因素 : 包括异常气象条件(高温、高湿、低温、高低气压等),噪声、振动、非电离辐射(可见光、紫外线、红外线、射频辐射、激光等)、电离辐射( α 射线、 β 射线、 γ 射线、 χ 射线、中子射线等);③生物性有害因素:如真菌、寄生虫及某些植物性花粉等。一、概念及名词解释2.劳动过程中的有害因素 不合理的劳动组织和作息制度、劳动强度过大或生产定额不当、职业心理紧张、体内个别器官或系统紧张、长时间处于不良体位、姿势或使用不合理的工具等。3.工作环境中有害因素 自然环境因素(如太阳辐射)、厂房建筑或布局不符合职业卫生标准(如通风不良、采光照明不足、有毒工段和无毒工段在同一个车间内)和作业环境空气污染等一、概念及名词解释十十大类 132132 种二、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类别我国职业病目录的变化 1957 年我国首次发布了《关于试行“职业病范围和职业病患者处理办法”的规定》,将职业病确定为 14 种。 1987 年对其进行调整,增加到 9 类 99 种。 2002 年,为配合《职业病防治法》的实施,原卫生部联合原劳动保障部发布了《职业病目录》(卫法监发 [2002]108 号),将职业病增加到 10 类超过 115 种。二、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类别 2013 年 12 月 23 日,国家卫计委等 4 部门联合印发的《职业病分类和目录》颁布实施, 2002 年 4月 18 日印发的《职业病目录》同时废止。 修订后由原来的 115 种职业病调整为 132 种 ( 含4 项开放性条款 ) 。其中新增 18 种,对 2 项开放性条款进行了整合。另外,对 16 种职业病的名称进行了调整。 二、我国法定职业病的类别一、职业性尘肺病及其他呼吸系统疾病( 19 种,增3 )(一)尘肺病( 13 种)1. 矽肺2. 煤工尘肺3. 石墨尘肺4. 碳黑尘肺5. 石棉肺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