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的识别、评价与控制职业性有害因素接触评定及危险度评定职业环境监测生物监测职业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教学目的掌握 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车间空气中有害物监测(采样方式、测定方式、样品采集); 生物监测的特点;生物监测的类别;生物监测策略。 环境监测和生物监测的优缺点。熟悉 车间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职业环境监测Occupational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定义: 是对作业者作业环境进行有计划,系统的检测,分析作业环境中有毒有害因素的性质、强度及其时间、空间的分布及消长规律。职业环境监测的作用 评价作业环境的卫生质量,判断是否符合职业卫生标准要求。 估计在此作业环境下劳动的作业者的接触水平,为研究接触-反应或效应关系提供基础数据,进而确认安全的接触限值。职业环境监测的内容 环境监测相关法规 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质监测 车间物理性有害因素的测量 环境监测数据评价和长期监测计划 新的容许浓度给监测工作提出的新问题相关法规( 1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第二十四条 用人单位应当实施由专人负责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日常监测,并确保监测系统处于正常运行状态。 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的规定,定期对工作场所进行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 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评价由依法设立的取得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资质论证的职业卫生服务机构进行。职业卫生服务机构所作检测、评价应客观、真实。相关法规( 2 ) GBZ 1 - 2002“ 工作企业设计卫生标准”中: 5 作业场所基本卫生要求 5.1 防尘、防毒 5.1.3 根据生产工艺和粉尘、毒物特性,采取防尘防毒通风措施控制其扩散,使工作场所有害物质浓度到达《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GBZ 2 -2002 )要求。相关法规( 3 )GBZ 2 - 2002“ 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 4 卫生要求中规定了“工作场所空气中有害物质容许浓度” 330 项;“工作场所空气中粉尘容许浓度” 47 项;“工作场所空气中生物因素容许浓度” 1 项。5 监测检验方法 工作场所有害物质的测定方法按国家颁布的标准方法和有关采样规范进行检测,在无上述规定时,也可用国内外公认的测定方法执行。相关法规( 4 )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管理办法》 第二条 对下列需要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须制定国家职业卫生标准: 职业性危害因素检测、检验方法。 第十五条 国家职业卫生标准的代号由大写汉语拼音字母构成。强制性标准的代号为“ GBZ” ,推荐性标准的代号为“ GBZ/T” 。职业环境监测对象的确定 查阅生产工艺过程、检查原料使用清单; 参考其他企业类似经验; 现场查看及倾听作业者反映; 化学物的毒性资料。采石作业主要工艺流程及主要有害因素爆破爆破二次爆破二次爆破 一级机械碎石 一级机械碎石二级机械碎石二级机械碎石三级机械碎石三级机械碎石运输运输主要有害因素(监测对象)含有较高量的游离二氧化硅粉尘噪声高温振动 车间空气中有害物监测 采样策略:点的选择、时间选择、频度等; 采样技术:采样动力、样品收集; 工作场所空气样品的特征,存在状态与采样方法 采样方式(个体采样、定点区域采样) 测定方式 样品的采集车间空气样品的特征 有害物质品种多 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变化大 影响空气中有害物质浓度的因素多 职业因素气象因素人为因素气象因素 101.3Pt273293 V Vo 我国规定的空气中毒物浓度为气温为 20℃ ,气压为101.3kPa 下的浓度。将采集的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换算公式为: 我国规定的空气中毒物浓度为气温为 20℃ ,气压为101.3kPa 下的浓度。将采集的空气体积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换算公式为: 式中: Vo— 换算成标准采样体积, L ; V— 采样体积, L ;t— 采样点的气温,℃; P— 采样点的大气压, kPa 。式中: Vo— 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