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煤矿山典型事故非煤矿非煤矿山典型事故《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严防十类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4〕48号)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一厂(矿)出事故、万厂(矿)受教育,一地有隐患、全国受警示”的重要指示精神,以及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党组关于“把历史上的事故当成今天的事故看待,警钟长鸣;把别人的事故当成自己的事故看待,引以为戒;把小事故当成重大事故看待,举一反三;把隐患当成事故看待,防止侥幸心理酿成大祸”的要求,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对2001年以来的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中毒窒息、火灾、透水、爆炸、坠罐跑车、冒顶坍塌、边坡垮塌、尾矿库溃坝、井喷失控和硫化氢中毒、重大海损等十类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占非煤矿山事故总量和死亡总人数的63.4%和61.2%(其中较大事故分别占80.3%和80.0%,重特大事故分别占94.7%和94.6%)。因此,严防十类事故是进一步减少非煤矿山事故总量,有效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促进非煤矿山安全生产形势根本好转的有效措施和根本途径。非煤矿非煤矿山典型事故为有效遏制非煤矿山各类生产安全事故发生,针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领域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今年3月4日,省局下发了《2016年全省非煤矿山安全隐患排查整治“专家会诊”实施意见》(冀安监管一﹝2016﹞40号)此次隐患排查主要依据《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关于严防十类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的通知》(安监总管一〔2014〕48号),对内容进行了细化,使之更具体,更加容易操作。非煤矿非煤矿山典型事故引发事故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如何预防事故?非煤矿非煤矿山典型事故(一)中毒窒息事故2004年-2015年事故情况统计,中毒和窒息较大事故起数和死亡人数分别排在第2位,在地下矿山中排在第2位,仅次于冒顶和坍塌事故。非煤矿非煤矿山典型事故引发中毒窒息事故的主要原因(1)矿井通风系统不完善,通风安全管理混乱。(2)未按规定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作业人员擅自进入采掘工作面、天井等作业场所导致事故发生。(3)救援人员未携带个人防护用具盲目施救引发伤亡扩大。非煤矿非煤矿山典型事故预防措施一是健全完善通风管理机构。地下矿山企业要建立通风管理机构或配备专职通风技术人员和测风、测尘人员,通风作业人员必须经专门的安全技术培训并考核合格,持证上岗。二是完善机械通风系统。必须安装主要通风机,并设置风门、风桥等通风构筑物,形成完善的机械通风系统;独头采掘工作面和通风不良的采场必须安装局部通风机,严禁使用非矿用局部通风机,严禁无风、微风、循环风冒险作业。三是强化监测监控。所有通风机必须安装开停传感器,主要通风机必须安装风压传感器,回风巷必须设置风速传感器;必须为从事井下作业的每一个班组配备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人员进入采掘工作面之前,必须检测有毒有害气体浓度,出现报警严禁进入。非煤矿非煤矿山典型事故预防措施四是及时封闭废弃井巷。废弃矿井和井下废弃巷道要及时封闭,并设置明显的警示标志。五是提升应急能力。必须为每一位入井人员配备自救器,并确保随身携带;要在井下主要通道明确标示避灾路线,并确保安全出口畅通;要制定中毒窒息事故现场处置方案,定期对入井人员进行通风安全管理和防中毒窒息事故专题教育培训,开展防中毒窒息事故应急演练;发生中毒窒息事故后,必须采取有效的通风措施,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严禁擅自或盲目施救。非煤矿非煤矿山典型事故云南省昆明市东川金水矿业有限责任公司落雪铜矿较大中毒窒息事故发生经过:2015年4月25日,云南省昆明市东川金水矿业有限公司落雪铜矿发生中毒窒息事故,造成9人死亡、12人受伤(其中3人重伤)。据了解,该矿采用放炮方式处理堵塞的溜井后,矿领导等6名作业人员在未配带便携式气体检测报警仪和自救器的情况下,盲目进入现场查看情况,吸入残留的炮烟造成中毒窒息。事故发生后,该矿盲目组织人员在没有采取防护的情况下进行施救,又造成15人中毒窒息,导致事故扩大。事发后该矿迟报事故,性质恶劣。国务院安委会办公室已对该起事故查处进行挂牌督办,由云南省人民政府对该事故进行提级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