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防欺凌安全管理制度为了保障学生身心健康,预防校园欺凌事件的发生,学校制定了防欺凌安全管理制度。以下是该制度的具体内容:1.强化组织领导1)学校成立由校长负责的学生欺凌处置工作委员会,全面负责处置欺凌事件。2)学校领导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办公会,专题研究解决校园欺凌防治工作措施、经费、人员保障等问题。3)每学年开学前,学校要组织风险评估,形成评估报告,并动态完善校园欺凌防治预案。4)严格落实学校教职员工对侵害学生行为强制报告责任和义务,学校教师在接到学生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学校,严禁知情不报或私下了结。学校突发欺凌事件后,第一时间报告属地教育、公安部门。5)建立班级、小组、宿舍等学生安全信息员制度,随时搜集、掌控情报信息,及时锁定有欺凌倾向人员,实现对苗头问题早干预、早化解。6)每学年组织家长、学生与学校签订防范校园欺凌承诺书。7)学校在校园显著位置公告学校欺凌防治负责人姓名和联系电话,并制定有奖举报措施。2.加强教职员工培训每学年至少组织一次防治校园欺凌教师培训,3年轮训一遍。心理健康教师和班主任每学期至少参加一次校园欺凌防治专题培训。3.强化学生宣传教育1)每学期学校要至少开展一次校园防欺凌专题教育,通过专家讲座、主题班会、演讲、征文、制作悬挂宣传标语等形式,营造全员参与氛围。2)利用两周一课时的安全教育课、开学第一课、“1530”教育模式等,把防治校园欺凌相关知识纳入重点教育内容。3)每学年至少开展一次案例式、情景式教育教学活动,让学生直观认识欺凌行为表现,并熟悉反抗或保护措施。4)组织学生积极参加全省校园欺凌防治相应学段的线上、线下知识答题活动,确保参与率。4.加强学生日常管理严格落实学校值班制度,在易发生欺凌事件的时间段和地点,安排教职员工定人、定时、定点值守,发现问题及时调查处置。2.学校应定期开展校园欺凌隐患排查,全面了解特殊群体和个体学生的情况,如学困生、特困生、留守儿童和父母离异学生。针对情绪异常、有暴力倾向、有小团伙迹象等特殊群体及个体学生,应建立台账。同时,要全面排查涉校涉生矛盾纠纷、校园欺凌线索和事件,并建档立卡。3.加强视频和人员巡查,完善探头站岗、鼠标巡逻防控机制。每月要对欺凌易发区域和重点场所的视频监控资料进行分析,从视频大数据中梳理行为异常学生轨迹,甄别问题线索。同时,要组织力量深入到班级、宿舍或学生集中活动场所,对监控死角要注明标识重点排查,发现问题即刻处置。4.严格落实考勤制度,教师上课前要清点人数。如发现有学生缺课,要及时和班主任沟通情况。确认为无故不在课堂的,要抓紧向校领导汇报,并和家长取得联系,及时寻找。5.学校要积极主动与网信、公安、司法、检察院、法院等部门联动协作,进一步健全学校周边高峰勤务和“护学岗”机制。在学生上下学高峰时段实行民警定点执勤和武装巡逻。同时,要从严查处强迫学生交“保护费”、抢夺学生财物、敲诈勒索学生等违法行为。1.建立校园欺凌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健全早发现、早干预、早处置的校园欺凌工作机制。对所发生的欺凌事件,学校欺凌处置工作委员会应在15天内完成调查、复查,提出处置意见,并跟踪观察涉事学生情况,落实舆情管控措施。若涉法涉诉不宜由学校处置,应明确告知当事人,引导其及时按照法律程序办理。2.学校要积极开展校园欺凌防治工作的正面宣传引导,把准惩恶扬善主基调,保证宣传时效和质量,发挥舆论威慑力。同时,要及时回应群众关切,消除公众误解或质疑,防止负面舆情蔓延和不良炒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