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险源管理制度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目的为了辨识公司范围内作业场所的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和采取有效控制措施,保证公司生产经营安全平稳运行。第二条 适用范围适用于公司生产活动中危险源及重大危险源的辨识与评估的职责、方法、范围、流程、控制原则、回顾、持续改进等。第二章 制度基本内容第三条 职责1、公司主管安全负责人全面负责该项工作。2、公司安全管理人员负责具体工作,包括:重大危险源辨识与评估、控制及持续改进等项工作,并编制危险源汇总表。3、各部门:组织实施本单位危险源的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等工作。第四条 危险源识别1、危险源分类:危险源分类主要有按照生产过程危险和有害因素分类及企业职工伤亡事故分类等方法。2、危险源识别条件2.1 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状态,即:正常态:指正常、持续的生产运行;异常态:指生产的开车、停车、检修等情况;紧急态:指发生爆炸、火灾等重大突发情况。2.2 辨识时应充分考虑三种时态,即:过去:过去的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安全控制状态及发生过的人身伤害事故和未遂事故;现在:作业活动、系统或设备等现在维护、改进、报废的安全状态;将来:可以预见的未来作业活动、系统、设备等即将产生的安全状态。2.3 六种能量逸散类型,即:动能、势能、电能、物理能、化学能、生物能。2.4 四种事故起因,即:人的不安全行为、物的不安全状态、作业环境缺陷、管理缺陷。3 危险源识别方法3.1 各部门按作业场所、设备、岗位辨识,并结合现场观察、查阅资料和记录、访谈等进行。3.2 各部门对辨识出的危险源进行汇总后由员工代表和部门领导审议,并报生产部审定或备案。第五条 风险评价方法“”风险评价方法采用 作业条件危险性评价法 。1、判定准则危险性指数大于 320 的,确定为 A 级;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 160 但小于等于 320 的,确定为 B 级;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 70 但小于等于 159 的,确定为 C 级;危险性指数大于等于 20 但小于等于 69 的,为 D 级;危险性指数小于 20 的,危险性不大不列入等级。2、判定方法:作业危险性是下列三个因素的乘积: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 L;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下的状况 E;事故的可能后果 C;危险指数 W=L*E*C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L)L分 数完全预料到10相当可能6不经常,但可能3意外,很少可能1可以设想,但极少可能0.5极不可能0.2实际上不可能0.1作业者在危险环境中的状况(E)E分 值连续处在危险环境中10每天在有危险的环境中工作6每周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3每月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2每年一次在危险环境中工作1极难出现在危险环境中工作0.5事故的可能后果(C)现象可能后果分值大灾难多人死亡100灾难数人死亡40非常严重一人死亡15严重严重致残7重大手足伤残6较大受伤较重3引人注目轻伤1危险指数评价(W)W评价危险源等级>320极危险A160-320高度危险B70-159很危险C20-69可能危险D<20不定级第六条 风险控制1、风险控制原则:风险控制措施应首先考虑风险消除的原则,然后再考虑风险降低的措施(降低风险概率,降低伤害潜在的严重程度),将使用个体防护措施做为最后的手段。2、A 级危险源2.1 对评价出的 A 级危险源,各单位部门要分析原因,实施纠正及预防措施。2.2 依据《重大危险源辨识标准》构成重大危险源的 A 级危险源必须严格执行相关安全生产的法律法规的要求。2.3 对于存在技术、资金问题的 A 级危险源,职能部门将分期列入当年或来年的管理方案进行整改。2.4 安监处和所在单位分别建立 A 级危险源台帐。 2.5 A 级危险源所在单位重点控制,公司领导每半年检查一次,所在单位领导每月检查一次,班组长每周检查一次,作业人员每天检查一次。2.6 检查人员应认真填写检查记录,对于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应采取防范措施并限期整改。3、B、C、D 级危险源3.1 从改善风险控制效果出发,可考虑制定目标、管理方案。3.2 所在单位建立 B、C、D 级危险源台帐。3.3 B、C、D 级危险源所在单位重点控制,所在单位领导每月检查一次,班组长每周检查一次,作业人员每天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