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温冻伤冻伤的概述❶发病原因❷临床表现❸诊断❹治疗❺预防❻职业病诊断❼冻伤的概述❶冻伤是低温寒冷侵袭所引起的损伤,有两类:一类称非冻结性冻伤(non-frost cold injury) ,由 10℃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如冻疮、战壕足、水浸足、水浸手、防空壕足等。另一类称冻结性冻伤 (frost cold injury) ,由冰点以下的低温(一般在 -50℃以下)所造成,分局部冻伤(又称冻伤)和全身冻伤(又称冻僵)。全身性冻伤,一般情况下极少发生。❶ 冻伤的概念 好发部位:身体暴露部位,手、足、耳、鼻、面部最多,小腿冻伤、会阴冻伤也时有发生。 冻伤的破坏由两方面造成:一是:体液结冰破坏细胞,二是冻伤的组织阻碍局部血液循环造成血液淤积,最终导致大范围组织坏死。1. 冻结性损伤2. 非冻结性损 伤 依损伤的性质, 冻伤可分为:1. 全身性损伤(包括冻僵、冻亡)2. 局部性损伤(冻伤、冻疮、浸泡手)• 冻结性与非冻结性的损伤的区别,主要在于受损伤时环境的温度是否达到组织冰点以下和局部组织有无冻结史而定。在实际遇到的伤员中,以局部冻伤最为常见,临床上通常所说的冻伤,即指此类损伤。有时轻微的局部冻伤与冻疮往往不易区别。此外,也有以损伤进行分类的,即分为全身性损伤(包括冻僵与冻亡)和局部性损伤(包括冻伤,冻疮,占壕足,浸泡足(手)等)。• 局部性损伤多发生于身体暴露部位,如足,手,耳和颜面等。其中以足部尤为多见,据统计约占冻伤总数的半数以上。例如抗美援朝期间我志愿军某部统计的后送冻伤伤员中,下肢冻伤占 97 . 3 %,上肢占 2 . 7 %,但平时与战时也略有不同,据某寒区部队近年冻伤的统计,足占 52 . 8 %,手占 36 . 5 %颜面占 11 . 7 %(耳鼻)。冻伤的概述❶发病原因❷临床表现❸诊断❹治疗❺预防❻职业病诊断❼发病原因❷❷ 发病原因日常生活或职业性接触低于 0℃ 的环境或介质(如制冷剂、液态气体等)时,当组织温度降低到― 3.6~―2.5℃℃ 时,即可发生组织冻结,产生冻伤。❷ 发病原因 当身体较长时间处于低温和潮湿刺激时,就会使体表的血管发生痉挛,血液流量因此减少,造成其组织缺血缺氧,细胞受到损伤,尤其是肢体远端血液循环较差的部位,如脚趾。 气候因素:寒冷的气候,包括空气的湿度、流速以及天气骤变等。潮湿和风速都可加速身体的散热。 局部因素:如鞋袜过紧、长时间站立不动及长时间浸在水中均可使局部血液循环发生障碍,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全身因素:如疲劳、虚弱、紧张、饥饿、失血及创伤等均可减弱人体对外界温度变化调节和适应能力,使局部热量减少导致冻伤 。冻伤的概述❶发病原因❷临床表现❸诊断❹治疗❺预防❻职业病诊断❼临床表现❸把人带到零下 30 摄氏度以下的冷冻室,光着手脚,一直冻到四肢僵硬。有日本兵用木棍敲击被冻的部位,直到发出清脆的声音,然后拉进解冻室,分别采用冷水、温水、开水进行解冻。冻伤部位浇上开水后,骨肉马上分离。后来,他们被用去做细菌、毒气试验,死亡解剖后,投进焚尸炉。 在日军侵华时期,日本关东军第七三一部队曾用各种方式残忍地在战俘身上进行冻伤实验 1. 主因:由 10℃ 以下至冰点以上的低温,加以潮湿条件所造成。如冻疮、战壕足、浸渍足。冻疮是指:因寒邪侵袭过久,手背、足背、耳郭、面颊等部位出现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烂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❸1 、非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❸1 、非冻结性冻伤临床表现• 2. 主症:多发生在手脚的末端、鼻尖、面颊和耳部等处• 损害大小不一,初起为红或紫红色的淤血性红斑,压之退色,去压后红色缓慢恢复。严重者可有水疱,破后形成溃疡。自觉局部肿胀,冰凉,暖热后有瘙痒、灼热或疼痛感。愈后常遗留下萎缩性疤痕。• 3. 急救:局部表皮涂冻疮膏,每日温敷二三次。有糜烂或溃疡者用抗菌药和皮质甾软膏或冻疮膏。战壕足、浸渍足除了局部处理,宜用某些温经通络、活血化瘀的中药以改善肢体循环。 根据组织冻结程度(冻结深度、范围、持续时间等)的不同,冻伤的临床表现及转归各异。 轻度冻伤分为表皮冻结的Ⅰ度和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