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防安全基础知识建(构)筑物消防员(中级技能)理论知识复习要点第一章 消防工作概述第一节 火灾定义和危害 火是以释放热量并伴有烟或火焰或者两者兼有为特征的燃烧现象。 一、火灾定义:火灾是在时间或空间上失去控制的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凡是失去控制并造成了人身和(或)财产损害的燃烧现象均可称为火灾。 二、火灾的危害(一)毁坏财物;(二)残害人类生命;(三)破坏生态平衡;(四)引起不良的社会和政治影响。三、火灾的特征(一)发生频率高;(二)突发性强;(三)破坏性大;(四)灾害复杂;(五)易形成灾害连锁和灾害链;(六)灾后事故处理艰巨。四、火灾分类(一)按可燃物的类型 和燃烧特性分类 :分为 A 、 B 、 C 、 D 、 E 、 F 六类: A 类火灾:指固体物质火灾。固体物质往往具有有机物性质,一般在燃烧时能产生灼热的余烬。如木材、棉、毛、 麻、纸张等。B 类火灾:指液体或可熔化的固体物质火灾。如汽油、煤油、原油、甲醇、乙醇、沥青、石蜡等。 C 类火灾:指气体火灾。如煤气、天然气、甲烷、乙烷、丙烷、氢气等。 D 类火灾:指金属火灾。如钾、钠、镁、钛、锆、锂、铝镁合金等。 E 类火灾:指带电火灾。物体带电燃烧。 F 类火灾:指烹饪器具内的烹饪物火灾。如动植物油脂等。 (二)按造成的人员伤亡和直接损失分类 分为特别重大火灾、重大火灾、较大火灾和一般火灾四类: 特别重大火灾是指造成 30 人以上死亡,或者 100 人以上重伤 ,或者 1 亿元 以上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重大火灾是指造成 10 人以上 30 人以下死亡,或者 50 人以上 100 人以下重伤 ,或者 5000 万元以上 1 亿 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较大火灾是指造成 3 人以上 10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上 50 人以下重伤 ,或者 1000 万元以上 5000 万元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 一般火灾是指造成 3 人以下死亡,或者 10 人以下重伤 ,或者 1000 万元 以下直接财产损失的火灾。第二节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 一、消防工作的主要目的: (一)预防火灾和减少火灾危害(二)加强应急救援工作(三)保护人身、财产安全(四)维护公共安全。二、消防工作的特点: 社会性、行政性、经常性、技术性 (三)消防工作的方针、原则和基本制度《消防法》明确指出:消防工作贯彻预防为主、防消结合的工作方针,按照政府统一领导、部门依法监管、单位全面负责、公民积极参与的原则,实行消防安全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化消防工作网络。第二章: 燃烧基础知识第一节 燃烧的本质和条件 一、燃烧的定义: 可燃物与氧化剂作用发生的放热反应,通常伴有火焰、发光和(或)发烟现象。特征:化学反应、放热和发光。 二、燃烧的本质: 燃烧是一种游离基的连锁反应,即由游离基在瞬间进行的循环连续反应。燃烧是一种极其复杂的化学反应,游离基的链反应是燃烧反应的实质,光和热是燃烧过程中发生的物理现象。三、燃烧的条件:(一)燃烧的必要条件:可燃物、助燃物、引火源。(1)可燃物:凡是能与空气中的氧或其他氧化剂起燃烧反应的物质。按物理状态分,有固体、液体、气体三大类可燃物。(2)助燃剂:凡与可燃物质相结合能导致燃烧的物质。通常燃烧过程中的助燃剂主要是氧,包括游离的氧或化合物中的氧。空气中含有大约 21%的氧。(3)引火源:凡使物质开始燃烧的外部热源。根据引起物质着火的能量来源不同,通常有明火、高温物体、化学热能、电热能、机械热能、生物能、光能和核能等。 (二) 燃烧的充分条件: 一定的可燃物浓度 、一定的氧气含量、一定的点火能量、相互作用 。 第二节 燃烧类型按照其发生的瞬间特点不同,分为闪燃、着火、自燃、爆炸。 一、闪燃 含义:在液体表面上能产生足够的可燃蒸汽,遇火能产生一闪即灭的燃烧现象称为闪燃。 闪点:在规定的试验条件下,液体表面能产生闪燃的最低温度。闪点越低,火灾危险性越大;反之越小。根据闪点将液体生产、加工、储存场所的火灾危险性分为甲(闪点<28℃的液体)、乙(闪点≥28℃但<60℃的液体)、丙(闪点≥60℃的液体)三个类别 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