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性噪声聋诊断标准( GBZ49-2007)前言噪声作业的概念噪声作业依据噪声听力损伤发病机制听力损失的特点诊断原则处理原则案例分析前言噪声是影响范围很广的一种职业性有害因素,在许多生产劳动过程中都有可能接触噪声。长期接触一定强度的噪声,可以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噪声已成为世界七大公害之首;从物理学角度上讲,噪声是一种在频率和强度上毫无规律的随机组合声音;从生理和心理声学的角度上讲,它是一种人们不喜欢、不需要的、使人烦恼或有害于身心健康的声音。噪声 噪声对人的危害是多方面的,听觉系统首当其冲,属特异性损害; 可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及对心血管、消化、神经-内分泌等系统和精神、心理造成非特异性损害; 这些损伤与噪声的强度、频谱、暴露的时间密切相关。声学基本知识声速:声波在媒质中传播的速度。单位为每秒米( m/s ),以 C 表示 声速 =340+0.6 × T ℃ (米 / 秒)声压:有声波时,媒质中的压力与静压的差值。单位为帕[ 斯卡 ] ( Passcal )、 Pa声压级:声压与基准声压之比的以 10 为底的对数乘以 2 ,单位为贝 [ 尔 ] ,但通常以 dB 为单位。基准声压必须指明。Lp=2lg(/0)20-20000Hz 为可听声, 20Hz 以下为次声, 20000Hz 以上为超声媒质越密,声音传播越快。噪声作业的概念指平均每周工作 40 小时每年工作 50 周(每天 8 小时工 作 每 周 5 天 ) 的 平 均 等 效 连 续 噪 声 级≥ 85dB ( A )的作业岗位。达不到 8 小时及超过 85分贝者按时间减半,噪声增加 3 分贝计算。如工作 4小时为 88 分贝。工作地点噪声声级卫生限值日接触噪声时间 (h)卫生限值 dB(A)8854882911941/2971/41001/8103最高不超过 115dB(A)噪声作业依据其确定的依据在国际标准化组织( ISO ) 1971 年公布了 0 ~ 45 年间连续噪声 A 声级与听力损害的危险率关系表( ISO-R1999 ),该研究标准表明环境噪声≤ 80 dB ( A ),其危险率为 0% ,而 85 dB ( A )组,开始出现听力损害危险率增加, 5 年内为 1% 。据统计,目前我国因职业接触噪声的人数约 1000 万,而我省的接触人数则超过 100 万,工业噪声对人体的主要危害是听力损失。据 1034 个工厂噪声调查,噪声污染 85dB(A) 以上的占 40% ,职业噪声暴露者高频听力损失发生率高达 71.1% ;语频听力损失发生率为 15.5% 。听力损失概念 针对单一具体频率的听阈而言,如500Hz 听阈为 10 分贝,则说该频率的听力损失为 10 分贝, 6000Hz 听阈为 35 分贝,则说 6000Hz 听力损失 35 分贝。听力损伤概念 只是针对言语频率( 500Hz , 1000Hz , 2000Hz )的平均听阈是否大于等于 26 分贝,存在平均听阈≥ 26dB ,则说明出现听力损伤。不针对单一频率,也不针对高频。听阈概念对于正常人耳,刚刚能引起音响感觉的声压称为听阈声压,也称听阈,为 20μPa在规定条件下,以一规定的信号进行的多次重复试验中,对一定百分数的受试者能正确判别所给信号的最低声压。信号的特性、它达到听者的方式以及测量声压的地点都必须说明。听阈一般用相对于 20μPa分贝数表示,一定百分数常取 50% 。纯音听阈是受试耳对测试频率的纯音恰能听到的最轻的声音 , 按 GB 7583-87 规定:某人的听阈是指在规定条件下 , 以一规定的声信号在多次重复试验中 , 有一半以上的次数能确切地引起听觉的最小声压级。暂时性听阈位移 (temporary threshold shift , TTS) 接触噪声后在听觉疲劳的基础上产生,当与声源脱离接触后,可在不同时间内完全恢复。实际工作中常以16 小时为限,即在脱离接触后到第二天上班前的时间间隔。受试者脱离噪声环境 12h ~ 48h 后作为测定听力的筛选时间,复查时间定为脱离噪声环境后一周。 永久性听阈位移( PTS )暂时性听阈位移逐渐积累,虽经休息不能恢复或遗留下未能完全恢复的听阈改变,即永久性听阈位移。平时称为慢性声损伤,早期受影响的频率范围窄,损伤比较轻,不易...